【新闻来源:中国吉林网】孙俊奇自1996年起在吉林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沈家骢和张希教授,从事功能性超薄膜的研究,并于200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在日本理化技术所结束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他回到beat365和原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现担任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谈到自己回到母校吉林大学工作的原因,孙俊奇表示,吉林大学人文环境非常好,学术氛围很宽松、自由,可以做一些需要长期坚持且短期内不容易产出成果的研究工作。
回国初期,孙俊奇主要从事功能性聚合物薄膜的研究工作。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他意识到当今社会聚合物大量使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亟需解决,便将具有修复、回收利用和降解性能的新型聚合物材料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他提出并建立了“可逆交联聚合物”这一创新性概念,为新型可持续发展聚合物材料的创制提供了新方法。
他发展的可逆交联聚合物材料具有制备过程简单、原料来源丰富、材料组成与性能高度可控、可规模化制备等优点;同时,发展了基于非共价相互作用和动态微结构协同制备高性能可逆交联聚合物材料的方法,实现了可逆交联聚合物具有修复、回收与循环利用、降解等优异性能,在强度、韧性、抗撕裂性等方面创造了多项纪录。
相关成果在化学和材料领域公认的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获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6项;荣获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目前,国家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助力生产力的提升。因此,基于可逆交联策略,孙俊奇设计了高耐水性的聚乙烯醇基降解塑料,该塑料具有强度高、可在土壤和海水中自发降解等特性,还具有保鲜、阻氧等性质,非常适合做降解塑料、食品或其它高端包装材料。孙俊奇说:“我们希望能够与吉林省的企业进行合作,将部分优秀成果在吉林省转化,助力新材料领域生产力的提升,服务社会经济。” 此外,他正在与国内一家企业合作,制作抗冲击的可逆交联塑料,项目进展良好。
孙俊奇不但在基础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同时他作为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还为吉林省招才引智,有规划地组建了若干个科研团队,开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组织科研。该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第一个系统研究超分子的国家级科研平台,现有研究人员94人,包括院士5人(外聘杰出教授3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5人。该实验室建立了独有的高分子和超分子理论模拟方法和先进的表征技术,实验室研究队伍的学术背景的多样性为交叉性科研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撑。孙俊奇说:“我们实验室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开放、交流是无障碍的,很多问题我们不出实验室都能解决。加之吉林大学对于人才考核相对宽松,为研究人员创造了很好的研究条件,所以实验室的创新氛围非常好。”
这样良好的研究氛围吸引了国内外青年人才的关注,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一直是人才流入的状态,吸引了一大批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青年人才和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生主动来到实验室工作,并在此逐渐成长为国家需要的科技领军人才。
孙俊奇说:“我们实验室非常关心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在实验条件、启动经费、设备配置、招生名额等方面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并组织专家对他们的研究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所以在这里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速度很快,成长的空间也很大。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充分发挥吉林大学基础学科科研能力较强、学科门类齐全的特色优势,以原创性基础研究助力生产力提升,持续服务地方经济,助推吉林高质量发展。”